冠心病的现代治疗:从药物到手术
现代医学为冠心病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手段,像一个“武器库”,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不同阶段,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个体化方案。
一、药物治疗(基石和基础)
药物治疗贯穿于冠心病防治的全过程,旨在缓解症状、改善预后。
改善预后的药物:
抗血小板药物:如阿司匹林、录吡格雷,防止血栓形成。
他汀类降脂药:如阿托伐他汀,降低“坏胆固醇”,稳定斑块,是防治的基石。
β受体阻滞剂:如美托洛尔,减慢心率,降低心肌耗氧量。
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/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(ARB):如培哚普利、缬沙坦,改善心脏重构,保护心功能。
缓解症状的药物:
硝 酸酯类药物:如硝 酸甘油、单硝 酸异山梨酯,快速扩张血管,缓解心绞痛。
钙通道阻滞剂(CCB):如氨录地平,扩张血管,减慢心率。
二、介入治疗(PCI——冠脉支架植入术)
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,PCI是首选。这是一种微创手术,通过桡动脉或股动脉送入导管,在狭窄处用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,撑开血管,恢复血流。创伤小,恢复快。
三、外科手术(CABG—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,俗称“搭桥”)
对于左主干病变、多支弥漫性病变,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,搭桥术是更优选。医生取患者自身的一段血管(如乳内动脉、大隐静脉),在主动脉和堵塞的冠状动脉远端之间搭建一座“桥梁”,绕过狭窄处供血。效果更彻底,但创伤大。
在整个治疗体系中,中西医结合常作为优化方案。例如,在进行介入或搭桥手术后,患者大血管虽然再通,但微循环障碍可能依然存在。此时,辅助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,可以帮助解决“再灌注后无复流”等问题,进一步改善心肌组织的实际供血,巩固手术效果,例如丹红注射液。同时,对于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,丹红注射液与他汀类降脂药等联合应用,可协同保护血管内皮,抗炎抗氧化,从多途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。

